導讀:昨天財記君推薦了國外暢銷書作者提高寫作的15個技巧,今天繼續來干貨——如何提高采訪水平?我們都知道,現場直播的采訪中有時會遇到一些記者提出的問題令人大跌眼鏡,究其一個重要原因是記者沒有對問題有充分的準備、精心的思考和對新聞價值準確的判斷。提問題是一門學問,但僅僅會提問還不夠,記者的傾聽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采訪的成敗。前期準備和認真思考想在現場提的問題,是記者否能夠抓住采訪對象的最關鍵信息。好采訪技巧=提問+傾聽。今天來看看“如何準備”、“如何提問”以及“提問的技巧”、“傾聽的方法”,學會了事半功倍哦!
原載于新聞與寫作(維信號bj_xwyxz),作者|李希光,系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、博士生導師;西南政法大學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院長,原題《采訪技巧談 | 如何提問,如何傾聽?》
一、采訪前的準備
采訪前,記者要對問題有充分的準備。有了好的提問,才會引來有價值的新聞信息。提問為兩個層次:第一,態度;第二,問題本身。
對于記者來說,采訪態度不可帶個人判斷、偏見和猜測。如果記者先入為主,那么記者就很難理清事實,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,只聽到自己想聽到的,而最后的報道也就會有失偏頗。此外,采訪對象通常對記者的態度很敏感,記者越是咄咄逼人,就越難贏得采訪對象的信任和坦誠。
在有了正確的采訪態度后,準備問題時,可以先寫下所有你想要問的問題,然后根據下面的標準篩選這個問題是不是值得問:(1)這個問題是不是能回答我還不知道的事情或核實我不確定的信息?(2)這個問題是不是與我的采訪目的有關、與報道主題有關?(3)這個問題是不是采訪對象有資格回答的?(4)這個問題是不是受眾想要知道的和應該知道的?另外,要記住不要問下面這樣的問題:不問浪費時間的、無意義的問題。不問可以輕易獲取答案的問題。不問有成見、偏見的問題。不問問題中就含有答案或暗示答案的問題。不問顯示采訪對象愚蠢、失誤的問題。不問太復雜、無關信息太多的問題。
刪除無用、無意義的問題后,把問題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。如果采訪時間長,開始可以先準備幾個“預熱”問題,也就是簡單、容易的問題,讓采訪對象進入狀況,然后再從最重要的問題問起。如果采訪時間短,則需要你開門見山,越是重要的問題就要越早提出。另外,那種采訪對象需要克服很大心理障礙才會回答的問題留在最后問,這包括會令采訪對象難堪的問題、敏感話題等。這樣做的好處是采訪進行到這里,采訪對象會對你產生足夠的信任,前面的采訪也做好了一定的鋪墊。
在一些采訪中,如人物特寫采訪,常常會需要你從一個話題轉換到另一個話題。例如,你采訪某個歌手,談了他的音樂生涯后,你想去采訪他的愛情生活。這樣的話題過渡越自然越好。如果采訪對象在談話中為你提供了“橋梁”,盡量抓住這樣的機會過渡。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,則需要你自己搭橋過渡。假設你采訪周杰倫,記者:您的主打歌中有一句歌詞,……,許多人認為歌詞表達了您對愛情的看法。是這樣嗎?最好不要說:“剛才我們談了您的事業,現在我們說說您的愛情生活吧。”這樣會讓采訪對象緊張,有時也會讓對方警惕。
二、提問問題的類型
1.按照信息分類的問題類型
依照獲取信息的目的,問題可以分為:獲取基本信息的問題、獲取深度信息的問題、獲取背景信息的問題、獲取有關新聞意義評判信息的問題和獲取個人信息的問題。這五方面的信息也是新聞采訪寫作中記者需要的信息類型。
基本信息問題針對的是事件本身,通過這類問題,記者要搞清楚有關事件的基本事實,如:發生了什么?怎么發生的?誰卷入了?誰參與了?在哪里發生的?什么時間發生的?等等。深度信息問題更深一步,通過這類問題,記者探究事件的本質和發展,如:為什么會發生這個事件?誰應對此事負責?目前處理的情況如何?下一步的措施是什么?等等。背景信息問題是探索事件發生的大環境,也就是嘗試把一個單獨的事件放在一個大背景下觀察,這類問題?梢詭椭浾咄诰蛐侣剝r值,如:過去有無類似事件發生?事件之間是否具有可比性?有無預防措施、政策?這些預防措施實施效果如何?等等。意義信息問題與背景信息問題正好相反,它是考察事件對未來可能的影響,如:這個事件意味著什么?將會對什么(事、人等)產生影響?影響是什么樣的?等等。
最后,個人信息問題是針對采訪對象或報道人物的問題,如個人簡歷、職業、教育、人生故事、觀點等等。
2.回憶型問題與思考型問題
回憶型問題要求被提問的人對信息進行簡單的回憶,如“哪年上的大學?哪年畢業的?誰是你的導師?”等,這類問題不需要采訪對象過高的思維活動。相對比,思考型問題要求被提問者進行一定程度的邏輯思考,如“您認為什么樣的授課方式最有利于學生汲取知識?”。簡單地說,回憶型問題索取的是事實,而思考型問題索取的是觀點。由于回憶型問題易于回答,回答一般也不會太長,采訪對象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夠回答問題,這給采訪對象一個預熱過程,也為回答更多的問題奠定基礎、增添信心。如果一上來就是需要高強度思考的問題,采訪會變得像一次考試,憑空增加采訪對象的心理壓力。而事實上,大部分采訪對象不愿意、也沒有精力花費時間為采訪準備長篇大論。記者因此可以首先通過回憶型問題引導采訪對象的思考,待采訪對象進入狀況后再提出復雜的問題;貞浶蛦栴}因為簡單好答,它也可以讓本來不愿意接受采訪的人打開話匣子。
回憶型問題還可以過濾信源,讓記者評估采訪對象是不是能夠提供自己需要的信息。例如,發生火災后,記者需要目擊者的引語,但卻不能肯定采訪的人是否真正目擊到火災發生時的狀況,就可以問:“火災發生時,您在哪里?”這樣的問題能幫助記者判斷有沒有必要繼續問下去。
對比之下,思考型問題回答難度較大,記者一般會留在采訪對象“預熱”得差不多時再問。此外,思考型問題索取的是觀點,因此也只針對特定的采訪對象。當然,如果采訪時間緊迫,采訪對象熟悉采訪話題,是這方面的權威專家,采訪之前進行過充分的溝通,采訪以思考型問題開始也未嘗不可。
3.“感覺”問題
“感覺”問題就是詢問回答人對某個事物的“感覺”,而不是“想法”或“觀點”。例如:現在你再回顧當時的作品,是什么感覺?
記者非常喜歡問“感覺”問題,這是因為,人們對某個事物不一定有什么觀點,但必然都會有感覺。例如,房價上漲了,普通老百姓并不能人人都有一套理論解釋,有深思熟慮的觀點,但肯定都有一些心理反應、情緒,如“高興”、“不高興”、“滿意”、“不滿意”、“無所謂”等等。詢問對方的感覺,可以保證能夠獲得一個回答。因此當采訪對象不愿意說話時,“感覺”問題就有了用武之地。
但是,“感覺”問題不可濫用。有時候,采訪對象的感覺對報道沒有意義;有時候,感覺還會影響記者公正地進行新聞報道。例如,發生了一起案件,記者如果過分關注受害者的感受,則可能在報道中突出、夸大受害者的不幸,這反而有礙司法公正(特別是嫌疑人還沒有定罪時)。所以,無論是詢問“感覺”,還是報道“感覺”,記者都要把握一個度,要問自己:對方的感覺對報道重要嗎?我報道對方的感覺/心理情緒是合理的嗎?
三、提問的技巧
記者提問的技巧通常有以下幾種:
1.用回憶型、封閉型問題限制回答范圍
用回憶型、封閉型問題限制回答范圍有些類似警察審問疑犯,或律師盤問證人。使用這種技巧時,提問者心中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也就是通過一系列已經設計好的問題,讓回答者說出提問者想讓對方說出的回答。這種技巧的關鍵在于讓回答者的回答揭示出事物的自相矛盾。這種提問技巧通常使用在負面采訪中。
2.提選擇題型問題
選擇題型問題也是限制采訪對象的回答范圍,如果回答者不能跳出記者提供的框架,無論怎么選擇,都會落入問題的圈套。選擇題型問題也通常出現在負面采訪中。
3.借助第三方提問
借助第三方提問是記者經常使用的提問技巧。在問題中提出第三方,會減弱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張力,而記者則躲在第三方后提問,或讓采訪對象躲在第三方后回答。這類問題常常以“我聽說”、“據說”、“據我所知”等開頭。特別是當記者需要采訪對象解釋一些具有沖突性、爭議性的觀點時,借助第三方提問能讓采訪對象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上,而不會讓對方覺得記者是來找碴的、來辯論的。
4.激將法提問
激將法提問就是記者通過提問的表述,刺激采訪對象說話。激將法可以是正面的,如記者希望采訪對象能夠表達觀點意見。記者要避免故意激怒采訪對象來制造新聞。
5.問數字問題
數字當中常會隱藏著有趣的信息,記者要培養對數字的敏感,善于問數字問題。當遇到總數時,看看平均一下會是什么樣;遇到單位數字時,看看總數是什么樣;遇到百分比時,看看變成數字是什么樣。例如:您這三年來,共發表了40篇論文,那就是平均一個月1.1篇論文。您是一篇接著一篇寫,還是同時寫好幾篇論文?但是,數字、百分比等如果不放在正確的語境中理解,也會產生誘導或導致錯誤信息的出現?吹、聽到一個數字,要想想它背后可能代表了什么、意味著什么。這能讓你發現更多的新聞線索。
四、傾聽的方法
(一)好的傾聽才能抓住有用的信息
在采訪中,提問和傾聽是記者最重要的技能,也是記者獲取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。提問和傾聽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,有了好的問題,才會有好的回答,有了好的傾聽,才能抓住有用的信息,抓住了有用的信息,才能繼續提出更好的問題。只要你肯去問,聰明地問,耐心傾聽,采訪對象就會告訴你更多,包括你意想不到的事情,包括本以為獲得不到的信息。
聽可以分為兩種,一種是消極被動地聽。另一種聽是積極主動地聽,也就是傾聽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更多地是被動地聽。只有話題特別引起我們的興趣時,我們才會仔細傾聽。即使是這樣,傾聽的效果也時常不盡如人意。
記者采訪時必須要克服一般人聽的局限,不僅仔細傾聽,還要一邊聽一邊思考。這是因為,通過傾聽,記者可以獲取信息、了解他人的故事、學習他人的經驗和知識、拓寬視野、批判性地接受信息等。更重要的是,傾聽本身就是一種表態,記者認真聽采訪對象的話,體現了對采訪對象的尊重、對采訪內容的好奇心、鼓勵采訪對象多透露一些信息,并利用傾聽建立記者與采訪對象的良好對話關系。
有些記者比其他記者更善于挖掘信息,這往往得益于他們傾聽的本領。這些記者,問題并不一定很多,也并不一定很尖銳,但他們能夠做到認真傾聽,給予采訪對象及時的回應。想一下你自己,你是愿意對一個一邊聽你說話一邊打手機的人多說呢,還是愿意對一個認真傾聽的人多說呢?也就是說,傾聽有時比提問更重要。
(二)如何更好地傾聽
傾聽是一項艱苦的工作,它要求傾聽者既能從沙土中挖掘出金子,又能保持一種公正、開放的態度讓講話人愿意說下去,同時還能引導講話人說自己想要知道的東西。換句話說,一個好的傾聽者是積極主動地聽,思考自己聽到的東西,用其他的論據來衡量說話人的觀點,不僅聽表明文字意思,還聽背后隱藏的意思,并通過反饋傳達自己希望更準確了解說話人意思的態度。相反,不善于傾聽的人不考慮信息背后的深層含義,對說話人、話題不感興趣,同時還容易被一些細枝末節、無關緊要的事分散注意力。
無論你認為傾聽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,還是一件復雜困難的事情,想要提高傾聽技能都需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。同其他所有技能一樣,首先你需要認識到自己需要這項技能。而有了這種心態,傾聽能力才可能慢慢成為你記者職業能力的有機組成。
1.準備傾聽。如果深究起來,在一次采訪中,記者可以關注的事情實在太多了:采訪的環境(時間、地點、場景等)、說話人的外貌特征、動作特征、神態、表情、采訪對象具體說了什么、言外之意是什么,等等。無論一個人有多聰明,注意力也是有限的,而很多東西對最后的新聞產品是無用的。因此,記者在準備采訪時,還要策劃傾聽,也就是判斷什么是要重點傾聽的東西。這就好比給大腦上了發條,一旦聽到重要部分,大腦立刻會響起警報。
2.關注變化。正是因為在一次采訪中,可以注意的東西太多,記者除了準備傾聽外,傾聽時要對“變化”格外注意。所謂“變化”,就是采訪對象在聲音、語調、語速、肢體語言、表情、用詞等方面突然發生轉變的時刻。“變化”意味著說話人的心境、情緒有所轉變,而記者要敏感關注這種轉變。
首先,在采訪開始的“預熱”問題中,記者要快速地對采訪對象建立一個“基準”,這將成為判斷“變化”的標準。例如,采訪對象在回答預熱問題時,語調平穩、語速中等,那么如果一旦回答后面某個問題時,采訪對象忽然語調上升、語速加快,記者立刻就可以知道在這里需要認真傾聽、仔細觀察。即使采訪對象一開始很緊張,說話顫抖,這也是一個基準。因為當緊張消失時,記者就可以判斷問題要不是采訪對象有充分準備的,要不就是對方已經放松下來,愿意透露更多信息了。
當“變化”產生時,記者還要粗略判斷變化出現的可能原因。注意,這里說的是“粗略”,是因為記者不可能任何時候都準確知道講話人的意圖,而一些訓練有素的采訪對象能夠很好地隱藏自己的意圖。之所以要粗略判斷,是為記者及時對這種變化予以反饋提供幫助。注意,無論記者是否同意采訪對象的觀點,都要讓對方把話說完,這有助于記者全面理解采訪對象的話,也是對對方的尊重。只有當采訪對象反復重復一件事、一個觀點、嚴重跑題時才打斷對方。此外,盡量避免直言不諱地指出對方采訪時的情緒。一是你的判斷不一定準確,二是這會引起采訪對象不必要的警惕或不快。
3.通過提問、陳述強化傾聽。記者可以通過提問或陳述,鼓勵采訪對象繼續說下去,表達自己傾聽的興趣。記者也可以通過提問或陳述,挖掘采訪對象話中的“言外之意”、“話外音”。提問或陳述還可以幫助記者總結、重復剛才聽到的內容。如果有不準確的理解,采訪對象可以及時更正。最后,追問也是傾聽的表現。當記者發現更新的、更重要的或有爭議的問題,發現對方話中有錯誤、矛盾或懷疑采訪對象試圖掩蓋問題時,記者要及時跟進追問。例如:您說的“情況”、“安排”究竟是什么?能不能說細一點?